近日
,河池化工披露稱
,公司實際控製人中國化工擬轉讓河池化工8700萬股股權
,占公司總股本29.59%
。此前中國化工通過中國昊華等間接持股河池化工42.34%
。
就在幾個月前
,中國化工已經出售旗下弘毅實業
、黑化股份
,短短時間內連續出售旗下上市公司再度引發業內關注
。
中國化工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稱
,集團方麵不方便就上市公司層麵的問題作出回應
。
但是
,河池化工董秘覃麗芳則告訴記者
,目前還在披露階段
,未收到有相關企業的合作意向信息
,而未來的布局調整都還得等到新控股股東到位後再決定
。
值得注意的是
,進入10月份迄今
,河池化工的股價走出了一波非常吊詭的連續拉升行情
。區間最大漲幅超過121%
。
每況愈下
通知顯示
,上述交易須國務院國資委批準
,因而受讓價格
、受讓條件暫未確定
。“新2會員管理端10888也是接到了中國化工的減持通知
,現在仍然在信披階段
。”覃麗芳表示
。
目前
,河化集團持有河池化工1.25億股
,是河池化工大股東;中國化工則通過中國昊華持有河化集團100%股權
。這意味交易完成後河化集團的持股數量將降至3749.36萬股
,僅占總股本的12.75%
,讓出大股東的位置
。
今年7月河化集團曾承諾
,未來半年將不會在“二級市場”減持其所持河池化工股份
。而此次河化集團沒有通過大宗交易出售股份
,而采用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
,從這個角度來說
,中國化工並沒有違背此前承諾
。
不過這一切未能掩飾中國化工急於脫手河池化工的心態
。
10年前
,中國化工通過中國農化總公司
,從河池市國資委手中無償接手河化集團100%股權
,成為河池化工的實際控製人
。當時其在《致全體股東的報告書》中承諾
:“將發揮資源優勢
,通過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
,壯大河池化工的主營業務
,提高競爭力
。”
不過實際情況是
,後者業績卻每況愈下
。資料顯示
,接手前一年(2004年)
,河池化工的總資產為9.36億元
,淨資產為3.48億元
,淨利潤為 1902.25萬元
。接手10年後
,中國化工交出了一張並不漂亮的成績單
:河池化工的總資產已升至15.94億元,淨資產卻下降至2.4億元
,淨利潤僅 1783.43萬元
,這其中還包含3.76億元的出售股權直接收益
。
資料顯示
,10年來
,中國的尿素產量已從1923萬噸上升至3218萬噸
,行業由供不應求變成了產能過剩
。而河池化工目前合成氨
、尿素產能分別是21萬噸/年和34萬噸/年,跟10年前變化不大
,且在行業內顯得微不足道
。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數據顯示
,在中國化工旗下企業中
,共有三家主要的尿素生產企業
:黑化股份
、河池化工以及滄州大化
,尿素產能分別為20萬噸
、34萬噸和 80萬噸
,三者產能都偏小
。“處置相關企業將會減少集團企業的虧損項,但對於企業業務布局沒有很大的影響
。”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李佩娟表示
,轉讓河池化工股份有卸包袱的意味
。
下家難尋
業績差
、非公司主營業務的河池化工確實早已處於中國化工的業務板塊邊緣
。且相關數據表明
,在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
,河池化工已經連續幾年陷入業績困境
。
資料顯示
,河池化工主要產品尿素價格在2012年達到頂峰的2500/噸左右
,此後連續走跌至兩年後的1450元/噸
,跌去近半
,此後尿素價格才有所反彈
,不過此時行業早已哀鴻遍野
。
河池化工也因為業績低迷,2010年到2013年一直是“*ST河化”
,直到2014年4月份才因為非經常損益成功摘帽
,但並沒有改變公司經營困難的局麵
。
為避免業績低迷再度“戴帽”
,2014年8月
,河池化工開始連續減持國海證券股票
,減持數量超過4300萬股
,由此獲得3.76億元投資收益
,直接把公司 2014年收益從虧損3億多元拉回到淨利1783.43萬元
。“去年實際虧損3億多元
,不過今年主業已經明顯改善
,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隻虧損6000 多萬元
。”覃麗芳表示
。
不過這依然難改河池化工業績虧損和在中國化工集團裏邊緣化的尷尬現實
。
記者查閱財報發現
,中國化工現擁有尿素產能209萬噸/年
,該業務現隸屬於農用化學品板塊
。2014年
,農用化學品為集團貢獻收入319.9億元
,占比僅為12.42%
,這其中還包括盈利強勁的農藥
。
中國化工網總編劉心田認為
,河池化工主營產品多是市場中低端產品
,且產能過剩嚴重
。未來市場前景並不看好
,中國化工正在縮減和調整公司的主營業務範圍
,河池化工率先出局實屬正常
。
中國化工官網顯示
,中國化工此前主業為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
、基礎化學品
、石油加工及煉化產品
、農用化學品
、橡膠製品
、化工裝備等6 個業務板塊
,按照集團計劃
,未來六項業務將縮減為四項
,即材料科學
、生命科學
、環境科學以及基礎化工
。
不過
,連續虧損的河池化工要找到新的婆家並不容易
。“河池化工主營產品市場過剩較嚴重
,效益不好
,且河池化工所在地廣西省位置尷尬
,既不在消費區也不在資源區
,可能會麵臨少人接手的尷尬
。”劉心田表示
,河池化工的優勢是盤子不大
,單純從這個角度說接手較為容易
。
改革隱憂
連續脫手黑化股份
、河池化工兩家上市公司
,中國化工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將由現在的9家縮減為7家
。我國最大的化工央企中國化工的資產整合在逐步加速
。
事實上
,中國化工早在兩年前就開始整合旗下資產
。2013年6月
,集團將下屬化工科學院持有的天華院有限公司注入*ST黃海
,使其轉型為高端化工裝備製造商
,後更名“天華院”;2014年9月
,公司又將旗下藍星集團持有的安迪蘇營養集團100%股權注入*ST新材(現藍星新材)
,使其擁有動物營養添加劑等優質資產
。
梳理集團的資產整合思路
,板塊內部資產的重組和海外優質資產注入
、跨板塊運作並行成顯著特色
。而就在今年初
,中國化工“賣殼”黑化股份
,顯示板塊內殼資源整合也成為集團資產整合的一大方向
。
憑借龐大的市場和較靈活企業經營取得快速增長後
,中國化工積累了相當的財富
,技術卻成為其的短板
,因此技術領先和全球市場地位成為了中國化工選擇並購目標的首要條件
。此後的中國化工海外並購多以收購行業細分龍頭為特色
。以法國安迪蘇和羅地亞公司的收購為例
,這兩家公司分別擁有792項和500項專利。
11月中旬
,中國化工又欲以42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
,不過被以監管風險為由婉拒
。
直接並購細分龍頭的優勢可以快速實現該細分領域的成長
。但劉心田認為
,相對於收購本身
,更難的在於並購之後的整合問題
。實際上,中國化工在山東並購的幾家地方煉廠都不算成功
。“並購多年後
,中國化工還是未能將這幾家地煉有效整合
,各家公司采購端、銷售端還都是各幹各的
,效益也一直差強人意
。”劉心田說
。
和中國化工急於走出去同步的是
,巴斯夫
、拜耳
、陶氏化學等一眾世界化工巨頭也在強勢介入中國市場
。不過業務類同的兩者的業績表現卻大相徑庭
。
截至2014年
,中國化工的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和基礎化學品等兩個業務領域的4家控股上市公司均虧損
。同期巴斯夫稅前利潤達76.2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75億元)
,同比增長6.5%
。
相同的業務領域
,為何有迥異的業績表現?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看來
,差距不僅在研發投入
、市場能力上
,更在管理體製上
。
目前
,我國化工行業依然存在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創新能力不強
、資源環境安全壓力較大
、運行成本上升
、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等突出問題
,因此
,短時間內化工行業發展依然麵臨較大的困難
。真正留給中國化工騰挪的空間並不多。 |